秦帝国史记-2

纵观中国历史,大到一个王朝,小到一个诸侯国,只要国家对外无战争威胁,对内政局稳定,很快就可以把经济和军事力量发展起来。而这个时候国家若是再出现一个雄才大略的领导人,发展更是如虎添翼。秦穆公当时所处的秦国恰好是这个状态。

秦国发迹于西部,周边的犬戎国家力量弱小,东部大国离得远,少了很多正面冲突。秦穆公在位差不多40年,他结交大国,重用贤臣,内修国政,外图霸业,统一了今甘肃、宁夏部分地方,加速了民族融合,发展了秦国经济,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。秦穆公开创的霸业,为战国末年秦统一整个中国打下了基础。

晋国在秦国的东部,与秦国被黄河相隔,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,当时已是中原大国。

秦穆公上位后很快就结交晋国,娶了晋献公的女儿、也就是当时太子申生的姐姐为妻,她也是后来晋文公的姐姐。后来穆公还把自己的女儿以及其他四个女子许配给晋文公。成语“秦晋之好”起端就在于此。

当然这些婚姻都是出于政治目的,虽可以缓和双方的关系,但该有的战争仍然避免不了。后来秦国和晋国在数百年间发生了多次战役,但因为双方的这层关系在,许多人才免于被杀。

其实,利用联姻维持双方不撕破脸皮的表面和谐,东西方都这么做。古罗马时代,恺撒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当时的执政官庞培,后来恺撒女儿去世,他慌不迭的赶紧又把自己外甥女的女儿送给庞培,就是不想尽快跟庞培为敌。不过等到恺撒认为时机成熟,还是把庞培给干掉了。

秦晋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姻亲,经济政治上的互相帮助也是非常频繁。秦穆公在位时数次帮助晋国国君即位,虽然也是出于政治目的,但总归是避免了晋国的动乱。

除了与晋国结交,秦穆公最被人称道的是重用人才。秦朝名相李斯在他的名篇《谏逐客书》中说穆公他“西取由余于戎,东得百里奚于宛,迎蹇叔于宋,来邳豹公孙支于晋”,这五人都是外来人,正是由他们辅佐,秦国才能并国二十,称霸西戎。

人才是秦穆公成就霸业的最关键因素。

比如,百里奚原是虞国的大夫。晋献公借道伐虢灭了虞国,俘虏了百里奚,并把他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隶送往秦国。中途百里奚逃跑到宛城,被楚国人抓住。穆公听闻百里奚乃不世出的人才,想办法去救他。最后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,任命为上大夫,百里奚也被称为“五羖大夫”。

百里奚又向穆公推荐了蹇叔,这俩人都得到了重用。

秦穆公用人,不仅爱才,更在于识才。他对百里奚的选用,并没有因虞国的灭亡而认为百里奚无能,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认为“虞君不用子,故亡,非于之罪也。”正是穆公这种识人用人的做法,使秦国成了吸引人才的乐土。西戎的由余也是亲身感受到其求贤若渴,才归顺秦国,并为其讨伐西戎,从而扩地千里。

此外,穆公还很重视民心。晋献公,也就是穆公的老丈人,他挂了的时候,晋国内乱,太子申生自杀,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。后来穆公帮助夷吾回国即位,也就是晋惠公。惠公答应穆公若能即位则会送秦国八座城池,结果掉头就不承认了。后来晋国大旱,来向秦国借粮食,穆公并没有因为先前晋国爽约而拒绝,而是认为百姓是无辜的,把粮食借了出去。

穆公做的这样得民心的事情有很多,导致其人格魅力很高。

隔两年秦国又发生饥荒,去晋国借粮,这时晋惠公不仅不借,反而借此机会出兵攻打秦国。穆公被围且受伤。就在这危急时刻,有三百人冲进来把穆公给救了。原来这三百人曾经因为吃掉穆公的马而被判死罪,穆公不仅赦免了他们,还赐他们酒喝。这次他们是专门跟随穆公来跟晋国打仗的,看到穆公被困,纷纷舍命来救。

穆公不仅安然脱困,回过头还把晋惠公给擒了。这真是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,若不是穆公广施恩惠,何来这惊天大反转。这情节直逼武侠小说里面的桥段,穆公拥有的是无敌主角光环。

经此一役,晋国割让黄河以西大块面积给晋国。

当然,晋国还是大国。而且拉长历史来看,秦穆公虽然非常优秀,但仍不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领袖。晋惠公挂了后,穆公又帮助公子重耳即位,也就是晋文公,并且还把女儿许配给重耳,意图使晋国尽量在自己的掌握之中。

但晋文公文韬武略更是优于常人,虽然即位时已经60岁了,在位时长仅8年,却做到了伐曹攻卫、救宋服郑、平周室子带之乱,大败楚军等壮举。这种种战绩无一不使其立于聚光灯之下。紧接着晋文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践土会盟,晋被推为盟主,晋文公也被历史学家公认为春秋霸主之一。而这一连串事件仅发生在晋文公即位后的四年内。

晋国终成一代霸主,历经百年而不衰。哪怕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,开启了战国时代,这老哥三竟然还能占据七雄中的三雄,可见晋国此时的实力与地位。

晋文公在位的这几年,也是与秦国最美好的蜜月时光。秦穆公毕竟是晋文公的姐夫兼老丈人,还帮文公夺位,所以文公对穆公还是很尊重的。他们俩一起打过很多小国家,还一起去打郑国,郑国有个叫烛之武的人只身犯险去见秦穆公,动之以情晓之以理,最终说服了秦军退兵,逼得晋文公也退了兵。晋国虽然气的不得了,但仍然没有把秦国怎么样。高中课本上《烛之武退秦师》讲的就是这件事。

再说回穆公。穆公还有个厉害之处就是在位时间长,使得秦国可以持续发展。在他位上,熬过了五六个晋国君主,也包括晋文公。

晋文公挂了后,秦穆公想趁晋丧再次伐郑,百里奚、蹇叔等虽力劝但穆公就是不听。郑国在晋国的东边,秦国要去打郑国,必然会经过晋国,而打败了郑国对秦国好处不大,反而强壮了晋国,这也是之前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的理由。但这次穆公就愣是要出兵。

因为郑国早有防备,紧要关头秦国退兵了,回来的路上就顺道灭了滑国。

滑国在晋国边上,与晋同姓,都是姬姓国,也就是都是周王室家族的分封国。当时晋文公虽死未葬,太子襄公感觉秦国这是有意侮辱晋国,遂派兵在崤山隘道设伏全歼回师的秦军,并俘虏了秦军三将,也就是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等人。多亏晋文公的夫人,也就是秦穆公的女儿力保,才保住了三人性命。三人归秦后,穆公痛哭流涕,主动承认错误,认为这次失败全是他一个人的错,与各位没有关系,他们三人官复原职,继续得到重用。

很快,三年后,穆公就令三人将兵再次伐晋,并取得了胜利,算是报了当年之仇。

在这期间,穆公还任命由余讨伐西戎,把整个西戎给荡平了。自此以后,秦国的威胁与目标就变成了东方诸国。这也意味着从此开始,秦国可以安心的逐鹿中原了。

穆公死后,殉葬者有一百七十七人。殉葬,是奴隶社会的一种恶习,被殉的不仅是奴隶,还有统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。这些人中有三个人分别叫奄息、仲行、针虎,他们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,《诗经·黄鸟》就讲了这件事。《诗经》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歌,所谓的诗就是歌词。歌词中表达的全是人民控诉穆公的这种恶性,竟然让这么优秀的人陪你去死,太不应该了,这算是穆公生涯的一个污点吧。

不过对于这件事,宋朝的苏东坡有不同的见解。他认为秦穆公生前仁义爱民,孟明视打仗输了都不降罪,怎么会忍心用三良殉葬呢。穆公受险时,有三百人拼死救助,只为报答穆公不杀之恩。也许这三人是“士为知己者死”,舍身图报穆公的知遇之情呢。我比较喜欢这个解读。

穆公死后,他的继承者们资质平平无大作为。终春秋之世,秦国再没有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有过上乘的表演。秦国虽有心东扩,与东边晋国反反复复打了好多年,但却未能越过黄河一步。

暂无评论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
粤ICP备17041164号
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0709号